白斑风 http://m.39.net/pf/a_11154953.html0.篇首语(科普向碎碎念)
Hi大家好,我是KC,经过剁手后大家的钱包还好吗?(笑)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暂停了一段时间的K搞机系列的新文章——LinksysMR+ACMesh组网应用。因为碰巧最近也帮群里的一位小伙伴远程指导了下Mesh安装与配置(LinksysAC套装),就将一些答疑的内容总结成这部分简单的科普向内容,希望对小白和入门用户选择和安装Mesh路由器起到一定的参考。
Mesh是什么?
MeshWi-Fi或者全屋Wi-Fi是一种Wi-Fi覆盖系统,包括一个直接连接猫的主路由(主节点),以及一个或多个卫星路由(子节点),主路由(主节点)和子路由(子节点)间可以通过无线/有线/有线+无线混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典型的四种Mesh连接方式:星状、树状、菊花链、公交车
相比普通的桥接方案,Mesh组网的一个特定分布式组网(多跳互联),即主节点和子节点之间并不是简单的1对1对1串行连接,而是设备会根据信号强度自行组成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即使其中某个节点故障/被移除,其他节点间也可以自行重新连接保持数据传输。Mesh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全家可以使用同一个SSID并保持在同一网段内,对于内网访问数据以及使用NAS时比较方便,可以方便的实现无缝漫游。
为什么需要Mesh?
随着Wi-Fi的普及身边需要连接Wi-Fi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对Wi-Fi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部分手机、笔电都支持带宽更高的5G(5Ghz频段Wi-Fi,并不是手机的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Wi-Fi。不过工作频率的提升也让5GWi-Fi的信号衰减更加严重,当穿墙后信号强度和传输速率都会大打折扣,一边是拥堵和慢速的2.4GWi-Fi,一边是5GWi-Fi穿墙难,在实际使用中高速与广覆盖是一个普遍的矛盾。
由于很多家庭装修时未在每个房间预留网口,Mesh就成了大/奇葩户型实现高速Wi-Fi覆盖唯一的选项。利用Mesh的分布式特性,合理放置节点来扩展信号覆盖,就可以在非破坏性前提下解决家中Wi-Fi覆盖的难题。
双频、三频是什么?
在选购路由器时,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词——双频、三频,很多小白用户可能不理解这个叫法的意义。其实它是标称路由器支持的频段数量,双频产品支持2.4G+5G,而三频产品支持2.4G+5G(频段1)+5G(频段2)。
双频:2.4G+5G三频:2.4G+5G(频段1)+5G(频段2)入门级Mesh产品一般只支持双频,即5G频段同时用于节点之间连接以及和设备间传输数据,5G频段的带宽由设备和节点之间共享。而高端产品支持三频时,可以使用一个频段与节点连接,另外一个频段与设备连接,节点-节点、节点-设备可以独享整个频段的带宽。
那么双频、三频怎么选呢?我的建议是预算有限,家中入户宽带速率不高(=M),没有太多内网访问需求或者可以实现主要节点有线回程,这类用户选择双频产品就足够了。对于预算充足入户宽带速率很高,内网传输数据要求高的用户优先选择三频产品。
双频:预算有限,M或者M以内宽带、内网传输需求不大、有一定的有线回程节点三频:预算充足,入户带宽高、内网传输需求大
Mesh节点怎么放?
很多教程类的文章其实都忽略了节点放置,除了主节点必须使用网线直连光猫外,子节点可能的话使用有线回程效果最好,如果只能使用无线回程时需要考虑放置点位置信号强度足够好。简单的办法是在准备放置节点的位置使用手机\笔记本测试连接网络速度,保证此位置可以跑满家中宽带速率。
条件允许时选择有线回程节点放置位置要保证足够的信号覆盖
▼例如下图全无线回程时,先保证节点A与主路由连接通畅,再放置节点B扩展卧室的覆盖。
▼错误摆放示例,主路由与节点A、B连接都不够好,起不到提升覆盖的效果。
▼修正错误示例的方法,如果卧室有有线网口,可以利用有线回程来连接主路由和节点A,再通过节点A菊花链连接至节点B,完成整个区域的信号覆盖。
1.开箱组网实战
这次升级的契机是岳父母和奶奶搬到了新购的二手房,虽然顶楼赠送面积比较大,有阳台老人家也可以在家晒晒太阳种种花花草草,但是二楼基本连不上Wi-Fi,其他房间网速也不怎么好。实际看了后首先觉得这个不知道从哪买的T牌路由器本身可能就不太好,加上二层阁楼有墙体阻隔信号覆盖不过去也正常。
▼不知道从哪买的T牌路由
▼1层
▼2层(阁楼)
开箱
考虑到未来大概率也要搬过来一起住,路由器方面还是一步到位,省的以后把NAS、玩客云这些都搬过来后带宽不足,这次入手的是Linksys的MR三频路由器和AC(2只)套装。
关于MR其实我先前文章里已经评测过了,主要配置为高通四核心处理器(理论上与目前主流的高通SOC手机兼容性更好)、MRAM、MROM,支持Mesh(只支持作为Mesh主路由)。网络部分为三频Wi-Fi,速率方面分别是2.4GMbps、5G频段1和2带宽均为Mbps,并支持MU-MIMO(多用户-多进多出)。
相比AC套装,MR+AC的组网方案虽然成本略高,但MR三频的特性让内网总带宽更高一些,后续2台NAS和玩客云也可以全部接在MR的4个千兆LAN口上。关于MR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我先前的测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AC是两个AC路由器的套装,同样采用高通四核处理器(Mhz)、MROM、MRAM。无线方面支持2.4G速率Mbps,5G速率Mbps(支持MU-MIMO)。有线方面配备了2个0M自适应WAN/LAN口,对于稍小的户型直接使用2只AC进行覆盖也是不错的选择。
AC单只的体积只有78.7X78.7X.5mm,长度上甚至比手机还要短一些,白色的亲肤材质外观手感不错,加上小巧的尺寸非常百搭,放在家中也很容易融入环境当中。
配件全家福:路由器本体*2、12V电源适配器*2、网线*1、说明书与保修卡若干,以及一张目前很少见到的光碟。
路由器的顶部为LED状态指示灯和散热孔,指示灯说明如下
/p>
蓝色闪烁:节点启动中紫色闪烁:节点配置中红色闪烁:节点与主节点连接断开蓝色常亮:节点工作正常紫色常亮:节点等待配置红色常亮:节点与网络连接断开*色常亮:节点与其他节点间距离太远路由器底部有电源开关,Reset键以及设备密钥、恢复密钥等信息。
组网实战
Linksys产品的安装教程还是很详细的,跟随APP的引导依次在MR上连接电源线、连接至光猫的网线,然后命名Wi-Fi稍微等待大概1分钟即可完成。配置完MR后,寻找一个位置放置第一个节点并连接电源,然后在APP内选择添加节点稍等几分钟即可完成节点添加到Velop系统中。如果需要使用有线回程的话,在节点配置完成后插入网线即可。多个节点的添加也和添加第一个节点一样,重复刚才的步骤即可。
组网流程
/p>
使用主路由与光猫(Internet)相连,完成主路由配置选择新增节点位置(一般间隔1~2个房间的长度,视实际户型而定)放置子路由,并连接电源在APP内选择添加节点,系统会自动将此节点加入Velop系统如需使用有线回程,在子节路由配置完成后直接插入网线即可有更多节点需要添加的重复步骤2~4即可
MR+AC网络性能测试
首先惯例先测试下外网访问性能,使用路由器APP内置的测速功能,移动M宽带下行速度Mbps,上行速率61Mbps轻松跑满入户带宽。
主路由摆放在客厅,节点1放置在楼梯下方用于增强左侧几个房间的信号覆盖,节点2放置在阁楼楼梯口处用于扩大二层覆盖。使用ThinkPadT架设SpeedTest服务器,使用0M网线直连主路由,使用OPPOFindX2Pro使用浏览器访问测试上下行速率、Ping和Jitter。
▼路由器放置位置与测速房间分布(全部使用无线回程)
为了验证Mesh的效果,我首先关闭了节点1、节点2测试了内网访问速率和信号强度,可以看到1层整体网络覆盖效果确实不错,但是阁楼上基本无法连接网络。
而在使用Mesh之后,1层左侧房间的信号强度和网速也有一定的提升,阁楼也由原先基本无法联网变成了不错的信号覆盖强度。一层的房间内网访问速率基本都超过了Mbps,二层上下行速率也都轻松超过Mbps,之前的信号盲区卧室4使用笔记本访问SPEEDTEST服务器也可以跑满M宽带。
▼卧室4SPEEDTEST访问外网满速
▼详细测试数据汇总,可以看到使用AC与MR组成Mesh后,全屋的Wi-Fi信号强度、上下行速率都有不小的提升,各个房间的Ping值都保持在10ms以内,更低的抖动也让实际使用时很少遇到断线和卡顿的情况。
最后简单测试下无缝漫游,从1层走到2层基本漫游切换时间都在ms左右,实际使用时基本可以做到无感信号切换,在无缝漫游方面VelopMesh的效果还是很让人放心的。
结语
随着高清视频等应用越来越普及,Wi-Fi和入户宽带速率也一直同步升级,对于没有重新装修可能的普通用户来说,大户型下成本低配置简单的全屋Wi-Fi覆盖方案目前依然首推Mesh。这次使用MR+AC套装Mesh组网,基本保证全屋都能跑满入户宽带。并且由于主路由MR支持三频,在主路由范围内可以得到很高的内网访问速率。
同价位虽然选用更高速率的单一路由器理论上可以得到更高的理论访问带宽,但考虑目前大部分手机最高仅支持2X2MIMO,Mbps刚好可以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并且单一路由器也难以完美的覆盖复杂的户型。
Linksys的这两款产品虽然只属于入门级的系列,不过安装、管理都比较方便,即使小白用户也应该能够轻松上手并完成配置。实际使用即使无线回程也让全屋都能跑满M入户宽带,如果之前节点位置能预留网线接口的话,整体内网访问速率应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最后感谢各位花时间阅读完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评论三连支持,K搞机系列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