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是位于肠隐窝的肠干细胞在增殖、分化、凋亡这一自我更新的平衡途径被打破的结果。大肠息肉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有些甚至无症状,为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存在着癌变的隐患,如不处理有可能5到10年左右就可进展为癌,且大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率高。因此,如能了解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从根本出发,可能会降低大肠息肉复发及癌变的发生率。
人体大肠
那么影响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呢?
生活习惯及饮食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高脂肪摄入等是生命健康与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与大肠息肉的发生相关。78.06%的大肠息肉患者抽烟年限超过30年,同时有抽烟、饮酒习惯者腺瘤性息肉发病率增加,尤其是抽烟的老年男性也增加了腺瘤性息肉的患病风险;同时动物蛋白摄入g/d者也易引起腺瘤性息肉发生。大肠息肉的6种危险因素中吸烟及大量红肉摄入也是其中两种,同时还包括低钙、低纤维、肥胖等。通过平衡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腺瘤性息肉25%~35%的危险率,诸如蔬菜、干果、糙米、豆类是大肠息肉的保护性因素,在调整肉类饮食后,每周至少3次饮食豆类可降低33%的危险率,食用糙米每周1次可降低40%。此外,希腊及中国的两项病例对照研究均发现大蒜可以预防大肠息肉发生,其预防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每周1小时的运动也可以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率,有望成为癌症的预防工具。
叶酸叶酸作为B族维生素,在蔬菜、水果中广泛存在,通过调节基因合成、修复和代谢,保持DNA的稳定性,是腺瘤性息肉病因学中的影响因素之一。腺瘤性息肉患者存在叶酸水平的改变,一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叶酸摄入不足易促进大肠息肉发生,若息肉已形成仍过量补充则会加速其癌变进程。
代谢异常代谢异常是大肠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现代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相关,尤其肥胖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美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认为肥胖与腺瘤及晚期腺瘤的复发相关,但与4年内体重的变化无关。高脂血症发病率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占58%,可能与结肠肿瘤的发生有关,若增加蛋白脂酶活性降低血脂水平,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率。有研究认为,达到临界值的胆固醇水平越高,绒毛状腺瘤越有可能发生。腺瘤性组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占41.5%,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相关。并且有研究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肠腺瘤性息肉患病风险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1.73倍。故基于大肠息肉与血脂的相关性,匹伐他汀对大肠息肉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另外,血清胰岛素水平与远端增生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相关,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作为肠道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志,可能影响息肉上皮细胞增殖与平衡改变导致腺窝结构的异常,与腺瘤样息肉的形成有关。
幽门螺杆菌(HP)一般认为Hp感染与大肠肿瘤呈病因关系,并且前者认为对肠道黏膜有营养作用的胃泌素水平成为大肠息肉可能的发病机制。HP感染可导致肠道内分泌异常,诱导血浆胃泌素17及环氧合酶2表达,营养肠黏膜,刺激肠黏膜增生,促进息肉生长。大肠息肉患病率在HP感染组占63.4%,而且HP感染多发生在增生性息肉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患者中,HP是大肠肿瘤发展的危险因素。HP也可通过释放抗原,引起全身免疫反应及肠黏膜损害,致息肉形成。
胆囊病变大肠息肉病变可致胆囊内环境改变,而形成胆囊息肉样病变,二者可能具有相关性,但尚无研究表明胆囊息肉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一般认为胆囊切除是大肠癌的影响因素,有学者认为胆囊切除未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生风险,但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增高显著。
药物研究多认为非甾体消炎药作为肿瘤化学的预防剂,对肠息肉有保护作用,可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及降低复发率。有学者认为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抑制大肠息肉生长,并有助于预防、减少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发生。国外学者发现,mg阿司匹林对于高体质指数的腺瘤性息肉更能降低其危险性,关于非甾体消炎药预防结直肠息肉的系统评价认为,阿司匹林可预防结直肠腺瘤的发生,但目前尚无法证实舒林酸和塞来昔布能降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