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胆囊和胆囊结石的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1#

说起胆囊疾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胆囊结石。这主要是因为胆囊结石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主要见于成年人,胆囊结石发病率与大家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体检的普及,胆囊结石发病率也在持续增加,很多人成了胆囊疾病患者,由于多数人对该病缺乏基本认识,发现得了胆囊结石等疾病,备受煎熬,不知道该如何治疗?

今天主要和大家聊聊有关胆囊和胆囊常见疾病的一些普遍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胆囊结石

得了胆囊疾病,非得切除胆囊吗?

对于胆囊良性疾病,国内外临床指南均推荐将胆囊切除术作为其治愈手段。手术指征包括:

(1)胆囊结石,无论是否有症状;

(2)有相关并发症,如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

(3)具有胆囊癌危险因素,如胆囊萎缩、充满型结石、瓷化胆囊、胆囊壁增厚(≥3mm)、胆囊肿瘤性息肉等;

(4)合并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肥胖与糖尿病等;

(5)胆囊畸形等。

得了胆囊疾病,什么时候做手术最合适?

(1)符合上述手术指征中任一项的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2)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视实际病情行保守治疗或急诊胆囊切除。

(3)对于无法耐受手术切除或因局部炎症严重不适宜急诊手术的患者,可先行胆囊引流术,再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4)对于无症状的胆囊良性病变,当具有发生胆囊并发症或癌变的危险因素时,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得了胆囊疾病,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方案?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已目前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

目前不推荐机器人胆囊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胆囊切除术。

由于保胆术后结石复发率高,且保胆术后的胆囊是发生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因此,反对对胆囊良性疾病实施“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胆囊部分切除术等治疗。

药物溶石、排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经皮胆囊碎石溶石等,因危险性大,已被临床研究证明基本无效,不作推荐。

胆囊引流术:胆囊引流术是无法耐受胆囊切除手术的高危人群或因局部炎症严重不适宜急诊手术患者的临时替代治疗手段。胆囊引流术包括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胆囊造瘘术等。其中PTGBD是首选的引流方式,合并严重出血倾向、大量腹水PTGBD的禁忌证。

保胆,还是切除胆囊?

年11月,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更新发布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明确推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即使是老年人也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如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

不过,并非所有胆结石患者的治疗都是“一刀切”,胆囊切除与否,需要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只有出现症状且反复发作,结石呈淤泥状、超过2.5厘米巨大结石、胆囊功能已受损等情况才考虑切除胆囊。

很多需要手术的患者希望能够“保胆取石”,虽然这种手术方式与胆囊切除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契合了患者保留器官的诉求,但因为治疗效果不佳且复发率高,如今也未被国际指南作为标准的术式。

为什么“保胆取石”术式被中华医学会胆道学组认为非规范手术呢?因为胆囊结石仅仅取掉结石并未改变结石形成的内环境,术后胆囊虽然保留但是其收缩功能受损,更容易导致结石的复发,而且未切除的病变胆囊仍存在癌变风险。通俗点讲,大部分胆囊结石的患者胆汁成分有问题,单纯取石并不能改变胆石症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很容易复发。

很多人认为,胆囊是分泌胆汁的器官,切掉会影响消化功能。事实上,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而不是胆囊。术后规律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切除胆囊后通常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什么时候手术?

对于最大径10mm或影像学检查测及血流的胆囊息肉,均应尽早实施胆囊切除术。

对于最大径为6~9mm且影像学检查未测及血流的胆囊息肉,可密切随访,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对于最大径5mm的胆囊息肉,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当出现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时,应尽早实施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主要包括: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相关性胆源性腹痛(SOD),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相关性腹胀、腹泻,残余小胆囊和残余胆囊结石,胆总管残余结石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对胆囊切除术后SOD的治疗策略应根据罗马Ⅳ标准选择,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拮抗剂、胃肠动力调节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匹维溴铵是作用于消化道局部的高选择性钙通道拮抗剂,有研究结果显示,其能有效抑制Oddi括约肌痉挛,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并可降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总管压力。

不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是真的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吃早餐,一些人因为工作太忙的原因,还有一些人因为懒散,逐渐的养成了早上不吃饭的习惯,如果长期不吃早餐,确实有引起胆囊结石的可能。

我们知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有一部分储存在胆囊中,只有吃饭时刺激胆囊胆汁排出,通过胆管进入肠道参与消化。一次不吃早饭的人,不会形成胆结石,但是长期不吃早餐的人,就更容易引发胆囊结石。

这是因为在早晨空腹时,胆囊内的胆汁已经经过一夜的贮存,其胆固醇饱和度相对较高。吃早餐后,胆囊会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并分泌新的胆汁,使结石不易形成;如果不吃早餐,胆囊就不会进行收缩,胆囊内胆汁贮存的时间过久,其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容易沉积在胆囊粘膜上,逐渐发展可能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会被误诊为胃病吗?

有这种可能。如果出现嗳气、腹泻、胃部疼痛及后背抽筋等现象,可能会觉得自己得了胃病。其实,出现这些症状时,除了胃的问题,也可能是胆囊出了问题。

胆囊出现问题,为什么会是胃部疼痛呢?这主要是因为在解剖上腹腔内的胆囊与胃部相邻,另外胆囊出现问题也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当患有胆结石疾病时,通常也会引发胃部不适和消化不良症状,常被误诊为胃病。

胆囊结石能碎石吗?

肾结石可以选择体外碎石,体外碎石是在体外通过体外震波把肾结石震碎之后随着尿液排出。

但是胆囊结石和肾结石不是一回事,胆囊结石体外碎石会引起很多并发症,结石碎了容易造成胆囊管堵塞,甚至从胆囊管里排到胆总管,导致胆总管梗阻,引起*疸、急性胰腺炎等情况,因此胆囊结石不建议采用体外碎石。

“肝胆相照”是啥意思?

从医学角度来说,肝脏是分泌胆汁的化工厂,胆囊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的能手。肝和胆需要相互关照,两者协同作用一起帮助消化食物。

在食物消化的过程中,胆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胆囊形状像一个梨子,依附于肝脏下方,如“囊袋”一般发挥着浓缩、储存胆汁等功能。肝细胞持续不断地工作,每天分泌的胆汁“产量”为~毫升。

在不消化食物时,肝脏分泌的一部分胆汁经胆囊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食物时,胆汁可由胆囊收缩和胆管收缩协同排泌至十二指肠,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

胆囊储存大量浓缩胆汁,它也很容易生病,尤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胆囊结石虽然看似不是什么大病,但疼起来可真的不是闹着玩儿的,如果盲目放任不管,还可能引发胆管炎、胰腺炎、胆囊癌等其他健康隐患。必要时,需要采取微创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

摘除胆囊后,人体缺少胆囊这个器官是可以正常生活的,只有极少数人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但是,人体缺少肝脏是不能存活的。这个就像我们外科大夫做手术一样,少了一个助手手术还可以继续完成,但是缺少主刀医生可能这个手术就做不了了。

大家都知道:身体,才是奋斗的本钱;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真的非常重要!

在奥运之年,希望大家真正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版)[J].中华外科杂志,,60(01):4-9.

[2]田远虎,杨广运,刘博,夏红天,王敬,张爱群,*志强,董家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或术后发现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