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误诊
今年刚退休的陆老师,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陆老师对医学知识有所了解,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医院进行检查。
检查发现,其空腹血糖值为8.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2毫摩尔/升,因此被确诊为糖尿病。医生为他开了降糖药。但陆老师按照医嘱服药一个多月后,其病症非但没有减轻,还出现了恶心、皮肤发*、腹痛等症状。
于是医院就诊,通过查血、腹部B超、CT等多项检查,结果陆老师患的不是糖尿病,而是胰腺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改变,胆管结石、胰腺炎、胰腺癌以及肝胆疾病等发病率明显上升。胰腺癌是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不算高,在我国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六,但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却排在恶性肿瘤之首,号称“癌中之王”。
胰腺癌患病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胰腺癌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早期缺乏特别有效的诊断方法,不易在早期被发现,很多症状与上消化道的疾病相似,所以误诊率很高。
随时监控身体症状
胰腺隐蔽的位置,复杂的结构,对所有外科医生来说都是个大挑战。胰腺的位置非常特殊,它只有两三厘米宽,和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做邻居,在胃的后面,腰肌、脊柱的前面,解剖位置深而且复杂。
另外,由于胰腺周围血管丰富,肿瘤生长很快,非常容易向周围的脏器发生转移,而胰腺的头部与十二指肠、胆囊、胆总管等结构纠结在一起,难以分开,需要切除部分胰腺、部分胃、部分空肠、十二指肠、胆囊和胆总管,是难度最高的腹部外科手术。
其实,早期胰腺癌并非无迹可寻,只是症状隐蔽和无特异性而已。一般认为,40岁以上患者近期出现下列临床表现者,应考虑胰腺癌的可能。
1.上腹痛:胰腺癌早期常见的临床表现。这种疼痛一般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前后贯穿。由于其疼痛位置与一般胃痛、胆绞痛相似,疼痛往往在饭后1~2小时加剧,少进食或不进食可减轻疼痛,伴随恶心、呕吐、酸胀等胃肠道症状,容易造成胃部疼痛的错觉,易被误诊为胃炎或胃溃疡。
2.食欲不振:这是胰腺功能受损的表现。胰腺癌损害了胰液分泌,使人体缺乏淀粉酶和蛋白酶,导致消化不良,没有食欲。尚可伴有腹泻便秘、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
3.*疸:即进行性胆汁淤积性*疸,这是胰头癌阻塞了胆总管下段,胆汁排出不畅的表现。一般胰头癌*疸较多见,且出现较早,胰体癌、胰尾癌不出现*疸。
4.脂肪泻:因胆总管阻塞,胆汁胰液难以进入肠道,无法把脂肪消化成脂肪酸加以吸收,得不到吸收的脂肪以油滴状混同稀便排出,称为“脂肪泻”。如果脂肪泻状况持续不断,表明阻塞明显。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大便突然增多,尤其是吃了油腻的食品后大便增加,需要特别注意。
5.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却很快患上糖尿病,要考虑胰腺癌的可能。40%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如果本来就是糖尿病患者,这时的病情可能会突然加重。
6.体重减轻:胰腺癌虽隐匿,但其引起的消耗却遮掩不了,约90%患者有迅速而显著的体重减轻,在胰腺癌晚期常伴有恶病质。
高危人群更要早预防
要减少肝胆胰脾疾病的发生,特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进行早期干预和维护。要改掉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严格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食物以及熏烤煎炸食品和腌渍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避免超重和肥胖;生活规律,坚决杜绝暴饮暴食。
其次,戒烟酒。吸烟人群患胰腺癌的几率高,发病年龄会提前。长期酗酒的人容易患上慢性胰腺炎。而患慢性胰腺炎的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因此戒烟和戒酒也是预防胰腺癌的重要措施。
最后,高危人群要警惕。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有胰腺癌家族史,做过胃部手术的患者要提高警惕。另外,慢性胰腺炎病人、家族性的肠道息肉病患者也是胰腺癌经常光顾的人群。40岁以上、肥胖人群都要小心,这是因为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而糖尿病人又往往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本文图片来源于构思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