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怕癌变,患者想切除胃里的息肉,医生却建议 [复制链接]

1#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既然胃镜发现了胃息肉,就顺手拿掉,不然留着过年吗?

此观点会有很多消化内科不认可,此观点不符合诊疗规范和指南。但我仍然坚持立场:留着它过年吗?

医生知道哪种类型的息肉风险高,哪些风险低。患者能懂那么多?

医生即使给患者当面详细讲了,患者哪能记住那些专业的知识和名词,最后只听进去了几个字“你这没事”、“问题不大”、“定期复查吧”、“你这有问题”等表面的意思。

我先总结一下知识点:有一部分胃息肉不会癌变,有一部分癌变风险大。

哪部分风险高,我下面也会讲,你要是有兴趣去记,就继续往下看。你要是觉得你肯定记不住,那就不用往下看了,只记住一点:发现胃息肉,管它什么类型,要求医生把它干掉就完了。

一、真实案例

门诊有患者咨询我,胃镜发现两枚小息肉,活检结果提示胃粘膜轻度慢性炎症伴息肉样增生,两个大小分别是0.2和0.3厘米。患者去问了消化内科医生,医生的意思息肉小可以先观察。结果这个患者又跑来找我,问这么小的息肉是否会癌变?要先观察还是及早切除呢?如果观察要不要吃什么药?

看吧,消化科医生说过了先观察,患者仍然很担心。患者担心的一点也没错,毕竟,癌症关乎生死大事。所以,发现息肉格杀勿论,切了就切了,既断绝心理恐慌,又避免癌变风险,何乐而不为。

有的医生说,息肉太小了,根本没必要切。我想说,息肉既然那么小,做胃镜的时候,多花1分钟灼烧掉,碎碎个事。有的切除有风险的,或者提前没有和患者沟通好的,可以建议下次复查胃镜的时候切掉,必要时住院切。

二、什么是胃息肉?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都非常重视体检,一做一个准,很多人被检查出来有”疙瘩“,就是临床上所说的息肉。当代人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等因素,胃癌的发病率居高,很多人就开始惶恐了,这个息肉是不是个定时炸弹,会不会恶变?

胃息肉,是一种来源胃粘膜上皮组织的突起状、乳头状的异常生长组织。这个息肉是突出于胃粘膜的隆起性病变,大多是不会癌变。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甚至可以达到十几枚、几十枚,更多枚。

息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需要活检才能判定是哪种类型。患胃息肉者约占人群的0.8%~2.4%,其中最常见的是胃底腺息肉占50%,其次是增生性息肉40%,腺瘤性息肉10%。大多数人的息肉,不会癌变。只有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

三、胃息肉的表现

我们的消化道一个软性的管道,弹性好,且具有强大的蠕动功能,所以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能够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很多时候,这个软的消化管道某个部位长了一个“疙瘩”,是很难发现的,除非是胃镜肠镜。

但也有的人会出现腹部的症状,轻微的疼痛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以及体重下降、慢性腹泻等症状。如果息肉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四、胃里长息肉的原因

胃息肉的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明确,但一般认为与这些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造成损伤刺激。一部分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后,胃息肉可以全完消失。遗传因素:具体原因尚不明确。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常用的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促进胃息肉的形成。老年人经常患胃病,如胃溃疡、胃炎等,如果经常服用抑酸药物,也会增加胃息肉风险。消化液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另外,烟酒刺激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五、胃镜肠镜发现息肉时,要不要切掉?会不会恶变?

医院的内镜室医生,在做胃镜肠镜时,发现有息肉后,就直接夹掉了,价格便宜、损伤小、一次搞定。如果息肉较多,可能还需要二次手术清理剩余的息肉。

医院不切除,考虑没有查凝血功能,不敢切除,所以就让患者观察,比较小的息肉确实可以观察。但需要取息肉活检,看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腺瘤性息肉虽然只占了胃息肉的10%,但癌变风险可达30%~58%,活检确诊后,应当及时地斩草除根、不留祸害!

六、日常生活怎么治疗和预防息肉?

胃镜筛查,不仅可以发现胃息肉的问题,还能发现其他胃部疾病。息肉的癌变风险和大小有关,要定期复查。即使切除了息肉,复查也很有必要。注意公共卫生,以免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被感染,可以查一下C13C14试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规律饮食。戒烟限酒。个人介绍:双剑博医学博士,外科医生,普外科副主任。擅长甲状腺结节消融,乳腺微创,高危部位肝脏肿瘤消融,腹部疾病,腹腔镜疝修补,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