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随着IPv4资源的急剧紧缺,相信在不久的未来,IPv6将成为最一代互联网地址的标准。
IPV6是由8组0到9和A到F的数字字母组成,然后用冒号隔开。比如A::FF05:::54FD::CA16
不过,为了简化IPV6的设置,还有这些格式,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一点:如果中间有两组或者以上的全是0的数字,那么我们可以用双冒号来隔开。
比如上面的我们还可以这样写:A::FF05::54FD::CA16
第二点:如果一组数字的前面全部为0的话我们可以将前面的0省去。
比如上面的IPV6那里第二组为,那么我们可以将前面的连个0去掉,可以不用写,可以这样写A:55:FF05::54FD::CA16
第三点:如果只有一组为全是0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直接用0来代写,比如上面的第七组,可以这样写A:55:FF05::54FD:0:CA16
RFC中详细定义了IPv6地址,按照定义,一个完整的IPv6地址的表示法:x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
xx
例如:::1F1F::::11A0:ADDF
为了简化其表示法,rfc提出每段中前面的0可以省略,连续的0可省略为::,但只能出现一次。例如:
:0:0:0
::C:A
FF01:0:0:0:0:0:0
/p>
0:0:0:0:0:0:0:1
0:0:0:0:0:0:0:0
上述地址可简写为:
:
::C:A
FF01:
/p>
::1
:
/p>
隧道技术的优缺点
尽管隧道技术可以出现在很多环境中,应用目的也大相径庭;但在基本模式方面依然保持不变:将一种协议插入到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相同层或者更底层的另一种协议(传递协议)里。具体来说,就是将传递协议的源和目标地址调整到隧道设备的原始起点和最终目标上。而从外部透明度的角度来看,就是所谓的在“正常”流量里加入原始寻址信息。
多年以来,由于在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各大供应商商之间爆发过激烈的争论。在广域网优化设备供应商中,思科与Riverbed就曾经围绕外部透明度进行争论。他们认为,由于隧道技术会在优化过程中屏蔽掉有效载荷以及很多语音电话和FTP客户端经常使用的临时端口,这将导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策略等问题。并且还可能导致网络在连接时出现其它类型的潜在错误,按照迈克·莫里斯在《回归思科子网》一文中所说的:“……次优路由,最大传输单元的问题,以及硬件和软件可扩展性方面的风险”都属于可能出现的情况。
但像SilverPeakSystems(银峰系统)等供应商的支持者却认为,这里所说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是否在广域网优化时使用隧道技术毫无关系。无论何时,流量都需要进行优化,而安全策略本身就应该在优化之前已经得到应用。他们更进一步宣称,隧道技术还可以为行为确定领域带来极大帮助,并且能够提供数据包优化与分析之类的增强功能。在这里,我们就对隧道技术与外部透明度解决方案进行一下全面详细的比较。